2)第三百一十七章 忆苦思甜_重生之工业狂潮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”

  孙婕的姥姥年岁小些,鬼子打过来那会儿还未出嫁,她的家里是“良民户”,家里出粮出资换得了平安。

  孙婕奶奶说:“鬼子走了,我家也败了。

  我带着俩孩子要饭,翻人家扔的泔水找吃的。

  遇到好心人给口吃的,我都当成救命恩人。

  稳定下来后,我就去给大户做手工,缝缝补补、洗洗涮涮,东家给把米都当过年,她爷爷也跑了回来,没被抓去当劳工。

  我的眼就是那个时候闹的毛病,先是长东西,后来就看不到了。

  建国后,家里分了地,我们家是贫农,她爷爷当了公社的保管员,日子才好了起来。”

  陈立东的姥姥接茬说:“我们家也是贫农。解放后他老爷被安排到公社当饲养员,喂大牲口,后来就学了赶大车。

  那个年头,赶大车可算是好工作,谁家拉烧柴、拉石头,除了给社里交钱,也得给赶车的好吃好喝好招待,如果不是吃饭的点,那得塞几块点心才说得过去。

  唉...我这一辈子,就是生孩子、看孩子,一口气生了6个。

  挨饿那会儿,得算计着怎么活下来,春天摞榆钱,还要吃淀粉饽饽。”

  陈海燕问:“啥叫淀粉饽饽?”

  陈立东解释说:“就是把玉米骨头晒干了、碾碎了,混进玉米面里,放进笼屉蒸饽饽。”

  陈海燕惊讶地问:“那也能吃?”

  姥姥说:“那东西可经饿呢,你们现在生活好了,啥都能吃的着,你妈他们小时候可啥也吃不到,都没发育好,落了小个子,你们哥仨都随我这大闺女。”

  陈海燕说:“咱们这边鱼虾蟹多得很,为啥不吃海货?”

  陈立东继续辅导:“那时候生产力水平低。对虾人工养殖从八几年才开始,淡水鱼也在人工养殖后才开始丰富起来。你想吃海货,那时候出海捕捞连船都没有,网也没有。”

  陈海燕继续抬杠说:“我记得小时候跟你去摸鱼一天也能弄十几斤呢。”

  陈立东只好说:“人不能光吃鱼虾,得吃主粮,油也得够吃,只吃鱼干,谁能受得了。我小时候弄来鱼卖不掉也吃不了,没佐料啥味道也没有,根本没法吃。”

  陈海燕说:“咱们滨海这里土地这么多,粮食还打不上吃?”

  孙婕的奶奶说:“咱这里种水稻从五几年开始,当时可没有这么高的产量,开始的时候只能收三五百斤稻谷。”

  陈立东的姥姥也说:“那时候种水稻可受罪呢,惊蛰一过,水里还有冰茬,就得做床育秧,我这腿年年疼得受不了,就是那年头种水稻给冻坏了。”

  孙婕的姥姥这时才能插进话:“土地归公后,我们公社都是旱田,主要种玉米、花生,那时候种地全靠人。

  我这小脚娘们也得去下地,最害怕拉劐子,那真是把人当牲口使啊。

  一晌地几百上千米长,人拉着纲绳就不

  请收藏:https://m.frxs8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